如果你關心0–2歲的教保設計,或者也在尋找「如何讓孩子的意圖被看見」,這篇取材記錄將帶你走進大阪的保育現場,看見日本如何用環境與記錄支持孩子的探索之路。
2月底,我們去大阪參觀了《こどもなーと保育展》以及《共に育つ。世界と出会い直す(共育。重新與世界相遇》研討會,並實地參訪了 0-2 歲保育園。這次的日本取材之旅,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日本保育現場對於「觀察紀錄」、「環境設計」與「橫向交流」的高度重視,也帶回了許多值得省思的教育實踐。
每一年的2月下旬,こどもなーと都會舉辦保育展,而今年《こどもなーと保育展》的主題是「いと(意図、糸)」,いと是意圖和毛線的雙關語,象徵著孩子們的視線以及隱含於視線中的意圖所交織出的細膩關係。在日常的保育場景中,那些細微的觀察、環境的設計、教師的引導,皆如同一條條交錯的絲線,交織出孩子與世界連結的美麗景象。

透過幼兒觀察紀錄,提升教師專業職能
這次こどもなーと的保育展分散在三個場地舉行,其中一個是在保育園內,另外兩個則是在其他幾所保育園附近的展覽空間舉辦,我們發現日本幼兒教育者不僅在日常保育中投入相當的心力,也致力於學術研究及理念推廣。
例如,在保育現場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觀察孩子們探索過程中的發現以及體驗,整理成論文提交 Sony幼兒教育支援計劃。以下便是一篇主題聚焦於孩子們為什麼喜歡「鑽進箱子裡」的論文,並從空間的觀點進行探討。從空間中感受到的材質觸感,透過孩子微微探出的身體,引發了「想進去看看」、「想試試看」的心情。
如下圖的案例:為什麼孩子喜歡鑽進箱子裡?如果我們將「箱子」暫且定義為一種「空間」, 就能理解孩子各種行為中,蘊藏著空間體驗的趣味性。
從圓形觀察視角的差異
兩個孔洞
鑽進鋁箔紙中
鑽進層架裡
從鐵皮內部向外看
透明塑膠膜
可以躲藏的好地方

另外,こどもなーと的老師們也常年執筆《美育文化ポケット(Biiku Bunka Pocket)》——一本專注於兒童藝術教育的雜誌,這本雜誌致力於推廣「透過藝術培養孩子」的理念,是一本針對兒童美育(藝術教育)現場、實踐與觀點的專業刊物。透過案例、專訪與實踐記錄,呈現孩子們如何在藝術中成長,也讓大人重新思考教育與創造力的關係。它傳遞的核心訊息是:
孩子的遊戲,是他們建構世界與自我認知的方式;成人的角色,是陪伴、觀察、等待與信任。

如上圖照片中的《美育文化ポケット》的主題是「夏日的遊戲——探究與掙扎」,主要關注「夏天的遊戲活動」所帶來的教育意涵,並從「探究」與「孩子在遊戲中的情緒張力與衝突」兩個面向切入,思考遊戲如何成為孩子自我建構與學習的關鍵場域。
透過論文或雜誌文章的形式紀錄孩子的學習與成長,不僅是一種整理與反思的過程,更能成為教師專業對話的媒介。當教育者將現場觀察轉化為文字與圖像,不只是為了呈現成果,更能釐清自己的教學意圖、敏銳看見孩子的發展軌跡,並與他人分享經驗與觀點。在書寫與交流中,教師不斷打磨觀察力與思考力,累積屬於自己且能被傳遞的專業知識,也在這樣的過程中,重新確認「我為什麼而教」,持續前行。
觀察的深度,讓孩子的思考被看見
教師每日的觀察力訓練——每天一頁重點紀錄
幼兒觀察紀錄如此的重要,教師們可以如何練習掌握其要點呢?我們可從這此的保育展中一窺端倪。覽會場的桌面上,隨處可見用厚厚的檔案夾裝著、圖片和文字皆有如雜誌封面般地有設計感的每天一頁重點紀錄,由輪值的老師負責製作,不只是圖片選擇和文字撰寫,更包含了排版設計,而為了讓教師們可以更有效率的製作,學校準備了iPad平板電腦讓老師們更容易操作,而非一定要使用功能複雜的電腦圖形編排軟體,。
觀察紀錄(documentation)是瑞吉歐方法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可以讓我們看見孩子的思考過程,讓探索的歷程變得可視化,而不僅僅聚焦於最後的成果。透過觀察紀錄,老師們可以更了解孩子們正在思考什麼、關心什麼,以及他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而在這次的展覽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它是如何在こどもなーと的日常保育工作中被徹底實踐。
觀察紀錄(documentation) 不是為了紀錄結果,而是為了促進理解、對話與共創學習。它就像是穿梭在孩子、教師、環境之間的「線」,讓學習成為一場有意圖的共同旅,恰好呼應了這次こどもなーと保育展的主題:「いと(意圖/線)」。
例如下圖就是一篇以「聽」為主題的觀察記錄,標題為「聆聽──試著自己去聽聽看」。此篇紀錄的出發點是孩子們平常會用寶特瓶貼在耳邊模仿聽筒,這次老師特別將活動轉移到戶外,引導他們嘗試「用耳朵聽自然的聲音」。活動中,孩子們試著將瓶口對準耳朵聽風聲、聲音的方向,進一步觀察聲音如何從環境中傳來。孩子之間也會互相模仿,互相傾聽。
老師發現,透過這樣的活動,孩子的聽覺不只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去尋找聲音、感受空間與物體之間的關係。最後,記錄中寫道:「聲音的世界裡,孩子的發現與有趣的事情正在不斷展開。」這是一則典型的「感官導向」探索活動,重點在於孩子從模仿進入主動察覺,教師則扮演觀察與提供媒介的角色。

而下圖這是一則以「孩子喜歡的場所」為重點的觀察紀錄,標題為「誰都會想坐下」,呈現孩子選擇在戶外某處石頭上靜靜坐著的畫面。教師以充滿設計感的雜誌封面形式記錄孩子自然的動作與選擇。雖然孩子沒有明確的語言說出「我想坐下」,但透過行為、姿勢與神情,表達出這個地方對他而言有「安心感」或「專屬性」。標題中的「誰都想坐下」暗示著這樣的空間具有普遍吸引力,同時也是個人化經驗的集合體。
這則觀察紀錄展現了教師對「孩子與環境互動」的敏感度,也反映出一種「靜態參與」的美學——也許學習與探索不僅止於動態活動,靜靜地坐著、感受、觀察,也是一種深刻的學習行動。

從觀察紀錄中看見思考軌跡
展覽會場除了可以看到教師們的每天一頁重點紀錄之外,也擺上著各種主題觀察紀錄,例如下圖為日本 JIREA(Japan Institute for Reggio Emilia Alliance)出版的一本觀察紀錄,內容主題為「描くプロセスストーリー(繪畫的過程故事)」,強調孩子在創作歷程中所展現出的觀察力、對話與感受力。


這是一系列關於孩子畫畫的對話與想法,從「觀察蜻蜓」出發,延伸到孩子如何用線條表現他們眼中看到的動態與細節。
我把蜻蜓畫上了眉毛,因為人也有眉毛。
蜻蜓拍打翅膀飛起來的樣子。
為什麼畫了愛心的形狀?因為蜻蜓很善良,我們只要這麼做然後等待一下,它就會停下來喔。
畫好了!再畫一次!
因為很開心才會笑啦!就像這樣。
搭配著孩子們的圖像,從寫實(如蜻蜓翅膀)、符號化(螺旋、點線)、情緒表現,到姿勢模仿、互相觀察等行動,記錄下了孩子們創作歷程中具體而微的思考軌跡。
藉此,我們可以了解繪畫不只是結果,而是觀察、表達與推論的過程。而教師細膩地記錄孩子的語言與動作,讓學習的「意圖」被看見。
孩子的每一筆畫背後,都是他們對世界的理解與再詮釋。
讓空間與素材成為孩子的語言,讓探索自然發生
除了觀察紀錄之外,在展覽現場的上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其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回收素材以及遊戲空間的提供,包含了多樣化的觸覺與黏貼素材、殘捲紙膠帶的再利用、以紙箱建構出的立體空間,甚至空氣清淨機也被使用來作為互動遊戲的一部分。
透過回收素材,發現不完美之美
其中「heta box」是來自日本紙膠帶品牌 mt(カモ井加工紙)的再生創意計畫。「heta」 原指紙膠帶在生產過程中,左右兩端切下的不規則部分,過去常作為廢料被丟棄。mt 將這些原本被視為「不夠完美」的材料包裝成盒販售,並鼓勵用於工作坊、藝術創作與兒童活動中。其背後的精神是:「將本來會被丟棄的東西轉化為新的價值」,不僅是環保行動,更是一種鼓勵孩子欣賞「不完美之美」的教育哲學。



是展覽也是遊戲,看展場中的遊戲空間
在展覽會場中的遊戲空間也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部分,「讓孩子的探索自然發生」是我們在這裡看到的共通語言。這是一個展覽,但同時也是一個鼓勵探索與參與的互動場域:空間即語言——探索、創作與觀看交錯的場域。從下圖第的遊戲空間安排可以看出以下特點:

多層次的空間安排
地板上有許多泡棉棒、紙箱、塑膠容器等素材,提供低位姿活動與建構的機會。
當空氣清淨機被放入切短的泡棉棒時,會被隨著塑膠透明管向上吹起,形成一種動態的創作體驗,也因此有後方展板上有如旋渦的圖畫。
牆面與低矮的展板(孩子視角)上展示了孩子的作品、對話文字與剪影照片,讓孩子也成為觀賞者,形成「觀察—再參與—再創作」的循環。
空間的「開放性」與「未完成性」
沒有明確的起點或終點,也沒有指定玩法,鼓勵孩子以自身意圖進行移動、組合或互動。
材料多以低技術、重組式的鬆散素材為主(例如紙箱、泡棉、膠帶),讓孩子能輕易操控與介入。
可見的學習歷程
牆面圖像上使用了語言敘述與孩子的筆跡交織,不只是成果展示,更是學習歷程的記錄與邀請。
而在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以地板為主要畫布的創作型遊戲空間,兼具感官探索與建構性遊戲的特質:畫就是遊戲,地面就是畫布。

地面創作解放孩子的動作與尺度
空間設計鼓勵孩子蹲下、爬行、躺臥,從不同姿勢與角度繪畫、黏貼、移動。
使用馬克筆、膠帶、紙片與膠膜等素材,孩子能用全身進行創作,是一種從「動作感」出發的遊戲學習,使孩子可以充分探索本體感覺跟外在結果。
材料的自由取用與混合使用
桌面上的各色膠帶、紙筒與筆類素材均為開放式擺放,孩子可自由選取、拼貼、組合。
部分牆面與地面已有痕跡累積,鼓勵孩子接續他人的創作,產生對話與延伸。
空間邏輯:「邊界」即為創作的引導線索
使用透明塑膠布與紙板做出可滲透但具指引性的邊界,界定出一個「創作區」,但不封閉探索的流動。
小型紙箱建築也提供孩子進出、躲藏、探索的機會,擴展空間的層次感。
在遊戲空間及素材選擇上體現了許多瑞吉歐方法的核心精神:
孩子是空間的參與者與改變者:空間不是被動使用,而是主動「共同建構」的。
空間是第三位老師:從素材選擇、動線安排到高度、尺度的設計,皆傳遞出對孩子主體性的尊重。
遊戲與創作沒有界線:畫畫可以是遊戲、搭建可以是敘事,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表達內在。
孩子視角中的關係地圖:從感受出發的五種孩子的「意圖」
在這次展覽中,有一系列以大型立體裝置與展板呈現的主題區,描繪了孩子在日常中展現的五種「意圖」。每個主題都來自保育現場的具體而微的觀察與孩子的行動經驗,並透過日常素材、語言與互動,構築起孩子與世界連結的方式及可能性。
愛しい(Itoshii):由感受而生的溫柔意圖
這一主題透過孩子對「照顧」與「包裹」的行動進行觀察,呈現出年幼孩子也能對他人展現溫柔的關懷。孩子在實際行動中發現了問題(娃娃放在地上會被沾上落葉),並再解決問題(仔細的將落葉清理乾淨)後進行改善(將娃娃放在乾淨的野餐墊上),展現出「經過改善的關愛意圖」。因此案例中孩子用棉被包裹樹木或照顧娃娃,都是透過經驗內化後,自然湧現的「關愛的意圖」。


継受(Keijyu):透過互動與語言承接彼此
「 繼受」強調的是「承接」——透過語言、互動與模仿,孩子們彼此感知、理解與建立關係。例如有孩子因為燈光投影而感到不安,另一位孩子則主動透過遊戲(你看不到我~)與擁抱安撫對方,展現出同理與支持,這位不安的孩子終于露出了笑容。其中又有一個孩子最喜歡的空間,最後成為大家喜歡的空間。而當同樣一個字,從一個常說孩子口中,漸漸地散播到所有孩子的口中,我們便清楚的知道語言不只是傳達訊息,也是情感與理解流動的橋樑。


意図(Ito):從環境中浮現的遊戲意圖
孩子的意圖並非源自大人的指令,而是在環境與素材中被「喚起」。像是將自己隱藏在灌木叢中呼喚同伴並期待看到同伴尋找「這個不知從哪裡傳來的聲音」的樣子。又或是一個只願意接受用手觸碰白色顏料的孩子,其他顏色的則絕對不觸摸,雖然教師們不知道原因,但可以知道的是這個孩子展現出以顏色判斷是否和這個顏料互動的意圖。對某物體展現出探索慾望、試圖觸碰或不觸碰某物等行動,背後其實都是孩子基於環境、感官與人際互動而產生的「想做或不想做某事」的動力。

繋がる(Tsunagaru):當記憶與素材產生連結
「繋がる」強調的是記憶、行動與素材之間的串聯。孩子可能在一段時間後,因為看到相似的素材或環境,重新「再現」過去的遊戲記憶。例如一個孩子將噴水瓶中的水倒在柏油路上並說:「是水坑!」是因為之前曾在水坑遊戲的記憶浮現在他腦海中了吧。這種經驗的連續性,也促使他們對於物件、動作或情境產生新的理解與詮釋。

目線 × 視点(Mesen × Shiten):觀看與詮釋的角度差異
同一個素材或空間,孩子因為「看見的角度」不同,會產生全然不同的遊戲意圖與行動。例如,有些孩子專注於連結物件,有些則試著將其拆解;或是從鏡子的反射中看見不同的主體位置。這不僅是「看見什麼」,更是「如何看」的思維差異。


這些五個從感受出發的孩子的「意圖」不僅僅是分類,更像是一張孩子主體經驗的關係地圖,也提醒我們:孩子的意圖,不只發生在當下的行動中,也藏在他們的感知裡、記憶中與與他人之間的連結之中。
透過孩子的眼睛重新認識世界——《共育。重新與世界相遇》研討會的啟發

《共育。重新與世界相遇》研討會的核心精神,在於透過孩子的視角重新觀看世界,而這不僅是孩子的學習歷程,也同時是大人的成長旅程。當天的研討會由新人老師擔任主持與發表人,這樣的安排不僅可提升了年輕教師的自信,也讓與會者看見不同世代的教育觀點。其中,幾個發表的案例特別發人深省。
孩子的想像力,連結世界的可能
平野老師以「孩子如何解讀世界」為主題,透過幾個觀察例子,展現孩子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例如:
月餅模型的遊戲變化——日本的孩子對於「台灣月餅」這種異文化物件,展現出不同的遊戲方式,如壓黏土、蓋模型,從中發掘樂趣。
大自然中的象徵聯想——當孩子看見樹枝、種子、雜草時,他們會將其比擬成猴子的尾巴、蝸牛的身體或牙齒脫落的樣子。這些觀察反映了孩子如何透過日常物件建構自己的世界。
從「尋找正確答案」到「共同探索」的轉變
而中井老師分享她在一年多的教學歷程中的成長。她發現,自己一開始總是想找到「正確的保育方式」,但最終體悟到——「沒有標準答案」,教育是透過不斷試驗與錯誤中發展出的獨特方法。
教育是透過不斷試驗與錯誤中發展出的獨特方法。
她特別提到「影子」的案例,說明當她以孩子的視角來看世界時,不僅能發現新的事物,也能更有意識地創造能夠引導孩子探索的環境。這樣的思維模式,與瑞吉歐方法中「與孩子共同探究」的精神高度契合。
情緒表達與學習的關聯
另一位發表者橋本老師則分享了「感情與學習」的關係。例如,孩子即使誠實表達情緒,也不一定能讓對方理解,這種「無法傳達的挫折感」本身就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他認為,當孩子開始理解不同人的感受時,他們的社交能力便會逐步提升。
來自台灣的分享
在前面三位老師的主題發表之後,接著是這場研討會最重要的時間——所有人的交流與對話。於是我們作為來自國外的參加者,很榮幸地受到邀請能到台上跟大家分享關於台灣的幼兒教育現場。
我們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微笑音符幼兒園的食育,我們希望孩子感受到食物之美,不論是味覺、視覺、嗅覺或是咀嚼的感受上,一頓飯應該是充滿美感的饗宴。因此,我們以有一定重量的強化瓷器,以定食的方式提供孩子們日常餐點。
第二點,我們提到希望將這次在日本看到的橫向交流的場域(研討會、懇親會)帶回台灣,讓有著接近教育理念與想法的人能夠聚集在一起,透過更多的交流對話,創造出更多互相學習的機會。

結語:當教育成為一場「共育」之旅
這次來日本大阪參觀的《こどもなーと保育展》和《共育。重新與世界相遇》研討會,讓我們見識到日本保育現場在「觀察記錄」、「環境設計」以及「橫向交流」上的細膩與用心,無論是在保育展上看到的專業實踐,還是研討會上對「孩子視角」的探討,都讓我更加確信,教育不只是教導孩子,而是與孩子一同學習。
教育不只是教導孩子,而是與孩子一同學習。
或許,所謂的「共育」,就是讓我們放下預設立場,透過孩子的眼睛,重新與這個世界相遇。
いと。
子どもたちの視線の先を辿る
そこに感じる細い一本の糸
繋がり 絡まり 紡がれて
結ばれたり 解けたりを繰り返す
その糸と意図が見え隠れする
愛しい瞬間が溢れる日常
意圖。
追隨孩子視線的方向,
彷彿能感受到一條細細的線,
相連、纏繞、交織,
有時繫上,有時鬆開,
那條線與背後的意圖時隱時現,
滿是令人憐愛的日常片刻。
若你也有觀察到孩子的「意圖」,歡迎在下方留言或私訊分享你的觀察。接下來我們也會持續在社群分享來自世界各地的教育現場觀察,歡迎追蹤。
#保育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