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孩子的學習不是安排出來的,是從對話與材料中長出來的──大阪木の実幼稚園紀行

文/陳保文



在大阪府松原市街區一隅,藏著一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幼稚園——木の実(Konomi)幼稚園。乍看低調,但一走進校園便會發現,這裡充滿了一種獨特的氣質:彷彿一座為孩子量身打造的「探索世界的基地」。這次的參訪,從空間設計、教學理念到孩子的作品展示,每一個細節都讓人感受到這所幼稚園的核心精神:自由、創造與對美的堅持。


無駄(看似多餘)的價值:玩心與美學的並存

一進到木の実幼稚園,園長先生就跟我說:「無駄なことが大事(看似多餘的事反而重要)。」這裡並不追求效率與快速,而是刻意為孩子們留下空白與探索的空間。例如空間處隨處可見的「櫥窗」,格外讓人對裡面的細節感到好奇。而教室內的牆角一座用紙捲、瓦楞紙與自然素材構築而成的鳥巢裝置,就是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間發現了受傷的小鳥後發展出的創作歷程,旁邊還陳列著羽毛、鳥類模型與觀察記錄,讓學習不只發生在「課堂上」,而是自然地流動在環境中。彷彿在告訴著我們:當我們不急著要求效率與成果,反而更有機會讓學習與美感自然發生。

嵌入在天花板的櫥窗,讓經過的人不自覺想往上看
嵌入在天花板的櫥窗,讓經過的人不自覺想往上看
在牆邊低處的櫥窗
在牆邊低處的櫥窗
教室角落的創作「鳥巢」
教室角落的創作「鳥巢」
羽毛、鳥類模型與觀察記錄
羽毛、鳥類模型與觀察記錄

細節決定氛圍:建築設計與材質選用

整體校舍以木質為主調,從地板、牆面到窗框都以自然色系貫穿。不同時期興建的新舊建築融合不突兀,反而創造出一種層次感與時間帶來的溫度。牆面與柱體特別使用帶有手工感的塗料,呈現出細緻不平整的質地,在3C科技帶來的建築螢幕化、平面化的現代格外的散發出一種人味與親切感。即便是充滿水氣的廁所及洗手台,也毫不妥協地使用大量木質建材與圓角設計,讓空間處處展現對兒童尺度與感官的關照。

原木大門以及有手工感塗料的牆壁
原木大門以及有手工感塗料的牆壁
有手工感塗料的柱子與天花板
有手工感塗料的柱子與天花板
窗框等細節亦不放過
窗框等細節亦不放過
廁所也大量的使用木質建材
廁所也大量的使用木質建材
洗手台周邊也均為木質建材
洗手台周邊也均為木質建材

孩子的學習:一個不斷與空間及材料對話的過程

在一間教室中,我們看到一整區以光影為主題的探索空間:光桌、半透明的紙張作品、窗邊的剪影裝置,加上孩子們自己設計的透光郵票,選用半透明的材料製作,貼在窗戶上與光影互動,展現了他們對材質特性的敏銳感知。另一側,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物件照片被仔細印出、張貼,儼然是一座微觀世界的展覽牆。

自然素材、光桌以及數位放大鏡
自然素材、光桌以及數位放大鏡
自然素材收集陳列
自然素材收集陳列
顯微鏡下的影像展示牆
顯微鏡下的影像展示牆
在窗邊擺設具光影效果之教具
在窗邊擺設具光影效果之教具
設計自己的郵票工作區
設計自己的郵票工作區
設計好的半透明郵票展示於透光窗戶上
設計好的半透明郵票展示於透光窗戶上

最令人驚艷的是積木建構區使用了園方自行設計的矮櫃,採模組化設計,可彈性移動,同時兼具收納及展示功能。

同時兼具收納及展示功能的矮櫃
同時兼具收納及展示功能的矮櫃
模組化設計,可依需求組合成想要的檯面
模組化設計,可依需求組合成想要的檯面

教室中部分牆面與室內鞋的鞋櫃設計為可磁吸,情境佈置都變得更簡單且具彈性。在傳統教室中,牆面經常只是裝飾或訊息張貼的地方;但在木の実幼稚園,磁吸牆讓牆面變成一種學習的媒介與參與工具:

  • 觀察記錄、顯微鏡下的影像、孩子的作品、主題討論過程,都能快速貼上或更換;

  • 教師與孩子可以隨主題的進展,即時調整牆面佈局,讓孩子的學習歷程「可視化」且隨時更新。


這樣具高度彈性的動態牆面不只是展示,更成了學習探索與交流對話的一部份。

教室中可磁吸的牆面
教室中可磁吸的牆面
師生可依需求將作品或觀察紀錄磁吸於牆面上
師生可依需求將作品或觀察紀錄磁吸於牆面上
室內鞋鞋櫃之名條採磁吸式設計,更易更換
室內鞋鞋櫃之名條採磁吸式設計,更易更換

教室空間中的天花板設置了靈活的軌道系統,不只可以懸掛燈具,也能夠安裝布簾,依照不同活動的需求自由調整區域劃分。這種設計提供了高彈性的空間使用方式,讓空間能夠隨主題課程的進行而展開或收合,創造出一種「空間也能參與教學」的氛圍。

教室天花板上的軌道系統
教室天花板上的軌道系統
軌道系統可以掛燈也可以掛布簾
軌道系統可以掛燈也可以掛布簾

兩間教室之間的連接處設有一個共用的積木建構區,孩子們可以自由進出兩側教室,並在中間的空間共同進行積木創作與結構遊戲。這樣的安排不僅促進了年齡或小組間的互動,也讓學習的場域自然延伸出教室框架之外,形成更流動且合作的學習氛圍。

    兩間教室之間的積木建構區
兩間教室之間的積木建構區

獨立的工房(Atelier):孩子與大人們專屬的大型創作空間

園內設有一間獨立的Atelier專屬空間,不僅供孩子進行深入創作,也經常舉辦親子共學活動。這樣的安排讓藝術不只是課程的一部分,而是連結家庭與教育、感官與情感的橋樑

這次參訪還巧遇孩子們的大型創作活動——整個空間灑滿色彩紙條、柔軟紗線與各式質感材料。孩子們在其中自由舞動、堆疊、織構,牆面上甚至懸掛著如織布機般的作品。這不是一場靜態的藝術創作,而是一場身體與空間共構的感官體驗。

獨立的工房(Atelier)
獨立的工房(Atelier)
親子共學活動後的樣貌
親子共學活動後的樣貌

雨水聲的設計美學:從屋頂到耳朵

除了視覺與觸覺的設計,聲音也被納入空間體驗。園方特別設計接雨水的容器,不只是排水用途,更讓雨滴落下時產生美妙的聲響。這樣的細節正是木の実幼稚園的寫照:讓孩子們在不經意間感受到自然的節奏與世界的溫度。

承接雨水的容器讓下雨聲也成為一種美妙的節奏
承接雨水的容器讓下雨聲也成為一種美妙的節奏

禮堂是一種空間態度

木の実幼稚園最新落成的建築是一座木質弧形禮堂,用於舉辦畢業典禮、音樂會與園內大型活動。禮堂採無柱設計,挑高弧形屋頂與大量自然採光,讓整個空間既壯觀又不失溫柔。牆面底部的長凳與窗台,讓孩子可以隨意坐下、觀看、甚至閱讀。這裡不只是表演場地,更是一種「讓孩子被看見」的空間態度。

禮堂全景
禮堂全景
禮堂全景(二)
禮堂全景(二)

教育理念的共識:老師的熱情與理解是核心

木の実幼稚園對於老師的選擇極為謹慎,除了專業能力,更強調「理念的合意」與「對教育的熱情」。園長表示:「沒有認同這樣教育方式的老師,即使能力再強,也無法長久待下來。」這也讓這所學校得以穩定地發展出一套一致而細膩的教學文化。


食育:每一口都吃進教育哲學與文化

中午時分,我有幸與孩子們一同享用午餐。菜單包括香煎鮭魚佐香草、菠菜炒野菜、番薯飯與味噌湯,搭配一杯溫熱茶飲。每道餐點都能看見食材原型,味道清爽自然。孩子們參與準備與整理,也會閱讀每日的菜單介紹,甚至將喜歡的餐點畫下來展示在教室內牆。這裡的飲食,不只是營養的補給,更是學習與文化的一部分

餐點不只是食物,更是學習與文化的一部分
餐點不只是食物,更是學習與文化的一部分
每日餐點展示
每日餐點展示
每日餐點的準備委託專業幼兒團膳團體
每日餐點的準備委託專業幼兒團膳團體

後記:真正的學習從交換不同意見開始

參訪過程中,園長向每一班的孩子介紹我——來自台灣的老師。當園長問孩子們:「有人知道台灣嗎?」有些孩子說台灣離日本很近,也有孩子說爸爸曾經到台灣出差。然而,在參訪接近尾聲時有一位孩子的回答則讓我也陷入一陣苦思,他說:「台灣是中國。」想了一想,我輕輕地回應:「你說的確實是一種想法喔。」


當我說出這句話時,我頓時從苦思裡被釋放了開來,甚至開始感到開心,因為聽到了與自己不同的想法。我感到非常的慶幸,因為在參訪的最後,可以透過一個互動讓我回歸瑞吉歐教育最基本的核心:真正的學習從交換不同意見開始


木の実幼稚園的精神不只是建築、活動或材料的選擇,而是給予每一個人——包括孩子與成人——一個可以說話、可以表達與被傾聽的空間。走出幼稚園的那一刻,我心中浮現的不是哪一件特別的作品,而是一種感受:這是一所願意花時間等待孩子成長,也願意讓教育變得更人性的學校

與孩子互動交流的過程
與孩子互動交流的過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